1943年,心理學家馬斯洛(Abraham Maslow)在著作中,把人類的需求簡化成不同層次,並在 1954 年出版的《動機與人格》(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)一書中提出需求層次理論,馬斯洛把人類的需求分作五個階段:生理需求、安全需求、社會需求、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五個層次。
究竟人類有哪些需求呢?
經常會聽到身邊的人說:「我有很多事情想做,但是因為生活實在是太忙了,所以想做也做不來。」這句說話讓小K開始深思,忙不是一件好事嗎?一個人如果怕做事,偷懶,怎會有成就呢?
同樣是忙,有些人卻忙得十分辛苦,每天看上去行程總是密密麻麻的,一起床便開始忙了,一直忙到晚上睡覺為止,有時候連食飯時間都沒有,假如你是這種忙的人,這時候你便要認真想一想,這種忙是你真的想要的生活嗎?
很多看似偶然的事情,其實都是必然發生的,實際上是因為我們作出了選擇,這與經濟學當中的原理有點相似:由於作出了選擇,在付上相等的捨棄的同時,獲取自己所要的。
在我們的生活當中,我們都有不同的選擇,大至選擇上學、工作的地點,小至選擇午餐吃甚麼、向誰發訊息等等…
性格決定命運,細節決定成敗,態度決定一切,思路決定出路,高度決定深度。大部分人在一生當中,把三分之一的時間奉獻了給工作,有些人是為了生計,有些人是為了學習,有些人是為了理想,然而,同樣是工作,也要抱著正確的工作態度。
做事容易、做人難,其中一個原因就是要處理人際關係,假如人際關係不融洽的話,在原本已經十分繁忙的業務之外,還要應付層出不窮的辦公室人事問題,這樣會令事情變得更複雜。
俗語說:「活得老不如活得好。」隨著現代生活水準的提高,如何維持健康,保持最佳的身心狀態,是大家所關心的焦點,很多人都有一套自己的養生方法,而有些人卻一味盲從,人云亦云。
到底,怎樣的養生方法最好又最正確呢?
不少的成功人士在致富之後,雖然解決了生活的基本所需,但是他們的心靈卻覺得有所缺失,於是便透過各種娛樂活動、慈善事業去填補這種缺失,可是最終仍然覺得有一種空虛感。
在我們追求目標的過程當中,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,而這時候,我們就要學會在順境和逆境中求存,順境誰都過得了,所以人人都希望能永遠是順境,可是當逆境來臨時,我們應該怎樣去應對呢?
想到「未來」,我們經常充滿恐懼或擔心,不論你是害怕配偶出軌,年老,疾病,失業等等,未來總是充滿著「不確定性」,而根據墨菲定律,如果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方式去做某件事情,而其中一種選擇方式將導致災難,則必定有人會做出這種選擇。
人生就是充滿著甜酸苦辣鹹,我們想預支明天的苦,這除了為今天的甜增添一點苦之外,也依然是於事無補的。因此,不管我們怎麼為未來擔憂,也無法避免未來出現的各種未知之數,與其憂心忡忡,不如把握當下的感覺,活在當下,順其自然。
美國首富洛克菲勒曾說過:「我們的命運,是由我們的行動來決定,而絕非我們的出身。」
正所謂性格決定命運,細節決定成敗,態度決定一切,思路決定出路,高度決定深度。
小K總是相信,每一個人的財富、命運是要靠自己去創造的,自己的命運是由自己掌控,這是一個簡單的哲理。有時候就是因為忽略了一些細節,令自己在致富之路當中遇到不少挫折。
人類的天性卻卻跟非洲草原上的野生動物一樣, 我們的祖先想方設法在風雨中找到住所,每天都面對著生死攸關的威脅,為的就是可以生存下來。
所以,我們的祖先便把立即的滿足看得很重,未來的事情到未來再顧慮吧!
舉一個簡單的例子,你知道吸煙會危害健康、增加患上肺癌的風險嗎?這是從小學的課程便已經開始教了,為什麼有些人還是選擇要吸煙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