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我沒有在投資」這句話正確嗎?︱2022年貨幣貶值年︱小K投資理財之路

事緣是有一天,小K在跟朋友聊天的時候,談到有關投資的課題,有部分朋友表示投資風險太高,還不如把錢放在銀行穩定,定期又有固定的利息,萬一銀行真的倒閉了,還有政府的存款保障,這樣實在是安全多了。 

不會理財的人,會覺得定存是穩定、保守的收入之一,比如說銀行的定期存款利率為2%,撇除銀行倒閉的機會,風險應該是最低才對;然而,中間最弔詭的是,從我們買入定期存款那一刻開始,我們便已經是注定賠錢的,主要的原因是因為現在銀行的定存利率,根本無法打敗每年的通貨膨脹率。 

 「我沒有在投資」這句話正確嗎?︱2022年貨幣貶值年︱小K投資理財之路 1

然而,現今不少人都十分熱愛工作,寧願專注於自己的本業,也不願意讓自己暴露於風險當中,可謂是非常敬業樂業。然而,假如真的只是把錢存在銀行,是不是代表沒有在投資呢? 

先不說定期,因為定期本身就已經算是投資產品的一種,但是銀行活期又算不算是在投資呢?細心想一想,好像是,又好像不是,好像有點混亂的感覺對吧? 

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吧,假如你的港元收入有$20000,支出為$15000,剩下$5000放在銀行,那麼這$5000是在投資嗎?事實上,你不知不覺間進入了投資的世界,因為你存放在銀行的資金是港元,意味著你投資了港元存款。 

 「我沒有在投資」這句話正確嗎?︱2022年貨幣貶值年︱小K投資理財之路 2

在以物易物的年代,人們所儲存的是自己剩餘的資產,比如說以十個貝殼換取一頭羊、以一把斧頭換取一隻雞等等,但是由於每個人的需求都不同,如何評估物品的真實價值成為了一個相當棘手的問題,那就是說十個貝殼究竟能換到一頭羊還是一頭牛呢?一把斧頭又可以換到多少個蘋果?由此可見,以物易物並不一定是一場等價交換。 

到了後來以物易物便發展為大家都能夠接受的物品,作為交換貨品。在金本位的年代,這種物品就是黃金,而到了近代才發展成為眾所周知的法定貨幣(簡稱法幣),不同國家/城市會有自己相應的法幣,美國有美元、香港有港元、中國有人民幣、歐洲國家有歐元。 

 「我沒有在投資」這句話正確嗎?︱2022年貨幣貶值年︱小K投資理財之路 3

經歷了2022年的貨幣貶值年之後,當時有一種感覺就是好像除了美元之外,其他貨幣一一相應貶值,無一倖免,幸運的是,港元還有聯繫匯率制度,使港元匯率保持穩定在7.75至7.85港元兌1美元的區間內。不過,當港元觸及7.85的弱方兌換保證水平的時候,金管局便要買入港元賣出美元,使匯率得以下降,從而令金管局帳戶總結餘減少。因此,雖然我們手持的港元並沒有大幅貶值,卻令香港銀行體系總結餘不斷地減少。 

還記得有些朋友在2021年到2022年期間移民到外國,當時美元還沒有出現不斷升值的情況,但是既然要移民,那就要換大量的外幣,除非是那些移民到美國的才會換美元的,不過大部分都是澳洲、加拿大、英國之類的,所以換的就是非美元貨幣,而美元的升值卻令所有非美元貨幣出現大量貶值的情況,變相是暗地裡虧損了。 

發表評論